帮你快速找医生

【最新】2018版胰腺癌诊疗规范(下)

2020年12月15日 728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

(六)支持治疗

支持治疗的目的是预防或减轻痛苦,提高生活质量。

1.控制疼痛

胰腺癌侵袭疼痛是绝大多数胰腺癌患者就诊时的主要症状。胰腺癌所致疼痛主要原因包括胰腺癌对周围神经的直接浸润;胰腺周围神经炎症;胰腺肿物所致包膜张力增加和胰头肿块致胰管内压力增高。疼痛治疗以镇痛要物治疗为基础,常需要联合运用手术、介入、神经阻滞、化疗、放疗、心理等多学科合作和多方式联合,选择最佳的镇痛治疗方法。首先需要明确疼痛的原因,对于消化道梗阻或穿孔等急症引起的非癌性疼痛,常需外科处理。镇痛药物治疗遵循WHO三阶梯镇痛药物治疗。轻度疼痛可口服吲哚美辛、对乙酰氨基酚、阿司匹林等非阿片类药物;中度疼痛应用弱吗啡类如可待因等药物,常用氨芬待因、洛芬待因等,每日3~4次;重度疼痛应及时应用口服吗啡。对于癌痛,要明确疼痛的程度,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,按时、足量口服阿片类止痛药。避免仅肌内注射哌替啶等。注意及时处理口服止痛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、便秘、头晕头痛等。

2.改善营养状况

对胰腺癌患者需要进行常规营养筛查及评估,如果有营养风险或营养不良,应该给予积极的营养支持治疗,以预防或迟滞癌症恶液质的发生发展。 建议热量25~30kcal/kg 体重,蛋白质1.2~2.0g/kg 体重,视患者营养及代谢状况变化调整营养供给量。有并发症者,热量可增加至 30~35kcal/kg 体重,视患者营养及代谢状况变化调整营养供给量。常用的营养支持治疗手段包括:营养教育、肠内营养、肠外营养。推荐遵循营养不良五阶梯原则进行营养治疗。当患者伴有厌食或消化不良时,可以应用甲羟孕酮或甲地孕酮及胰酶片等药物,以改善食欲,促进消化。

(七)胰腺癌的中医药治疗

中医药有助于促进胰腺癌术后机体功能恢复,减少放疗、化疗及靶向药物治疗的毒性反应,缓解患者症状,改善患者生活质量,可能延长生存期,可以作为胰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,可单独应用或与其他抗肿瘤药物联合应用。

我国药监部门曾经批准了多种现代中药制剂可用于治疗胰腺癌,在临床上已经广泛应用并积累了一定实践经验,具有一定的疗效和各自的特点,患者的依从性、安全性和耐受性较好,但是这些药物已上市多年,早期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比较薄弱,尚缺乏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加以充分支持,需要积极进行深入研究。

除了这些上市的中成药外,遵从中医辨证论治原则采用中药复方治疗是中医最常用的方法之一,可根据患者个体差异,开展个体化治疗,具有一定优势;在减轻肿瘤相关并发症,改善患者生活质量,延长患者生存方面有一定的疗效。

五、诊疗流程和随访

(一)胰腺癌诊疗流程

胰腺癌诊断与治疗的一般流程见附件13。

(二)随访

随访的主要目的是发现尚可接受潜在根治为目的治疗的转移复发,更早发现肿瘤复发或第二原发癌,并及时干预处理,以提高患者的总生存期,改善生活质量。胰腺癌术后患者,术后第1年,建议每3个月随访1 次;第2~3年,每3~6个月随访1 次;之后每6个月随访1次。随访项目包括血常规、生化、CA19-9、CA125、CEA等血清肿瘤标志物,超声、X线、胸部薄层CT扫描、上腹部增强CT等。随访时间至少5年。怀疑肝转移或骨转移的患者,加行肝脏MRI和骨扫描。晚期或合并远处转移的胰腺癌患者,应至少每2~3个月随访1 次。随访包括血常规、生化、CA19-9、CA125、CEA等血清肿瘤标志物,胸部CT、上腹部增强CT等检查,必要时复查PET-CT。随访目的是综合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和肿瘤进展情况等,及时调整综合治疗方案。

以上资料来自【肿瘤资讯】


0